1、《礼运大同篇》描绘了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,即大同世界。在这个世界中,天下太平,没有战争,人们和睦相处,生活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孔子的政治理念在此篇中得到体现,但遗憾的是,由于人们普遍存在自私自利的倾向,这种理想世界未能实现。
2、《礼运大同篇》出自《论语》,是论述礼之源头和礼之实的专论。《礼运大同篇》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。能成就大同世界,天下就太平。没有战争,人人和睦相处,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
3、「礼运」:大家皆在「礼」的道路上走,「运」行不息。人人知道明礼,从不明白处,载运到明白处。 「大同」: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,人人爱彼如己。没有欺骗的行为,以诚相待「,互相援助。大同,就是世界和平的蓝图,所以孙逸仙先生将此篇从《礼记》中提出来,极力提倡「天下为公」。
4、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。以礼义表彰他们(民众)做对了事,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,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,把仁爱定为法式,提倡礼让。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。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,在位的就会被罢免,老百姓把这(不按“礼”行事)当作祸害。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。
1、礼运大同篇戴圣〔两汉〕昔者仲尼与于蜡宾,事毕,出游于观之上,喟然而叹。仲尼之叹,盖叹鲁也。言偃在侧,曰:“君子何叹?”孔子曰:“大道之行也,与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
2、《礼运大同篇》是儒家经典《礼记》中的一篇,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和追求。以下是该篇的原文及翻译:原文:昔者仲尼与于蜡宾,事毕,出游于观之上,喟然而叹。仲尼之叹,盖叹鲁也。
3、译文: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,仪式结束后,出游到阙上,长声叹气。
4、翻译: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,仪式结束后,出游到阙上,长叹的样子。孔子之叹,大概是叹鲁国吧!子游在旁边问:“您为何感叹呢?”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人主当政的时代,我都没有赶上,可是我有志于此、心生向往!”“大道实行的时代,天下是属于公众的。
5、戴圣在《礼运大同篇》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景象。孔子在蜡祭后,于阙上感叹,他遗憾未能亲身经历那个天下为公的时代。在这样的社会里,人们选拔贤能之人共同治理,注重诚信和和睦,每个人无论老幼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,财物和力量并非个人私有,而是为了公共福祉。
6、礼运 大同 翻译赏析 2011-03-03 21:19 《礼记·大同与小康》 这篇是从【礼记】第九篇【礼运】节选出来,标题是另加的。【礼运】是讲礼的进化的一篇文章。【礼记】是十三经的一种,共四十九篇,和仪礼,周礼,合称为【三礼】。礼记,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讲礼的文章的集成。
出版《礼记 礼运》,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。
在《礼运大同篇》中,孔子强调了人们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。不仅仅是照顾自己的家庭,还要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,如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孤儿等。这种关怀和照顾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,也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基石。同时,《礼运大同篇》也提出了对于物质财富的正确态度。
这就叫大同。”“现在的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消逝不见了,天下成为一家所有,人们各自亲其双亲,各自爱其子女,财物和劳力;都为私人拥有。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,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,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。
1、《礼运大同篇》描绘了孔子心中礼记礼运大同篇翻译的理想世界,即大同世界。在这个世界中,天下太平,没有战争,人们和睦相处,生活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孔子礼记礼运大同篇翻译的政治理念在此篇中得到体现,但遗憾的是,由于人们普遍存在自私自利的倾向,这种理想世界未能实现。
2、《礼运大同篇》出自《论语》,是论述礼之源头和礼之实的专论。《礼运大同篇》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。能成就大同世界,天下就太平。没有战争,人人和睦相处,丰衣足食,安居乐业。
3、「礼运」礼记礼运大同篇翻译:大家皆在「礼」的道路上走,「运」行不息。人人知道明礼,从不明白处,载运到明白处。 「大同」: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,人人爱彼如己。没有欺骗的行为,以诚相待「,互相援助。大同,就是世界和平的蓝图,所以孙逸仙先生将此篇从《礼记》中提出来,极力提倡「天下为公」。
4、这便是大同世界。--- 注解∶1)大道之行也∶大道,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。行,意谓通达於天下。2)天下为公∶天下是公有的,天子之位,传贤而不传子,其原旨亦即以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天下。3)选贤与能∶诸侯国不世袭,也不是用人唯亲,惟贤良与有才能者则选而用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