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五蠹上古时代,百姓少而禽兽多,百姓对付不了禽兽虫蛇;然而有圣人出现了,(他)架木为巢室,用来躲避这些祸患,于是,百姓很喜欢他,让(他)在天下作王,称他为有巢氏。
2、翻译:在上古时代,人口稀少,鸟兽众多,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。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,他发明在树上搭窝棚的办法,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。人们因此很爱戴他,推举他来治理天下,称他为有巢氏。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,腥臊腐臭,伤害肠胃,许多人得了疾病。
3、韩非子《五蠹》原文:上古之世,人民少而禽兽众,人民不胜禽兽虫蛇。有圣人作,构木为巢以避群害,而民悦之,使王天下,号之曰有巢氏。民食果蓏蚌蛤,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,民多疾病。有圣人作,钻燧取火以化腥臊,而民说之,使王天下,号之曰燧人氏。中古之世,天下大水,而鲧禹决渎。
4、是以厚赏不行,重罚不用,而民自治。今人有五子不为多,子又有五子,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。是以人民众而财寡,事力劳而供养薄,故民争,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。 尧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斫;粝粢之食,藜藿之羹;冬日麑裘,夏日葛衣;虽监门之服养,不亏于此矣。
5、翻译:《五蠹》是韩非子的一篇重要著作,主要论述了五种对社会有害的蠹虫,即学者、言谈者、患御者、商旅者、大臣重禄私门者。韩非子抨击这些人对社会的影响,揭示他们破坏社会秩序、妨碍国家发展的行为。文章强调法治的重要性,主张消除这些社会蠹虫对国家造成的威胁。
6、韩非子《五蠹》原文及翻译如下:作者:韩非。创作年代:先秦。原文 古者文王处丰,镐之间,地方百里,行仁义而怀西戎,遂王天下。徐偃王处汉东,地方五百里,行仁义,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;荆文王恐其害己也,举兵伐徐,遂灭之。
1、韩非子《说林上》原文:“管仲,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,春往冬反,迷惑失道,管仲曰:’老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马而随之,遂得道。”韩非子《说林上》翻译:管仲、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,春往冬返,由于没有向导,找不到回家的路。管仲说:“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。
2、春秋时期,齐桓公率领管仲和隰朋前往孤竹国征战,春季出发,冬季返回,却在归途中迷失了方向。管仲提议利用老马的智慧,因为老马对地形熟悉,跟随它们可以找到正确的道路。大家跟随老马进入山中,终于找到了出路。然而,行至山中时,队伍又面临缺水的困境。
3、韩非子《说林上》原文及翻译如下所说。原文:杨朱之弟曰布,衣素衣而出。天雨,解素衣,衣缁衣而返。其狗不知,迎而吠之。杨布怒,将扑之。杨朱曰:“子无扑矣,子亦犹是也。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,岂能无怪哉?”翻译: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,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。
1、楚庄王欲伐越,庄子谏曰:“王之伐越,何也?”曰:“政乱兵弱。”庄子曰:“臣患智之如目也,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。王之兵自败于秦、晋,丧地数百里,此兵之弱也。庄_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,此政之乱也。王之弱乱,非越之下也,而欲伐越,此智之如目也。”王乃止。
2、韩非子·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,无令发,无政为也。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:“有鸟止南方之阜,三年不翅,不飞不鸣,嘿然无声,此为何名?”王曰:“三年不翅,将以长羽翼;不飞不鸣,将以观民则。虽无飞,飞必冲天;虽无鸣,鸣必惊人。子释之,不谷知之矣。”处半年,乃自听政。
3、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喻老 韩非喻老原文 天下有道,无急患,则曰静,遽不用。故曰:却走马以粪。天下无道,攻击不休,相守数年不已,甲胄生虮虱,燕雀处帷幄,而兵不归。
1、五蠹上古时代,百姓少而禽兽多,百姓对付不了禽兽虫蛇;然而有圣人出现了,(他)架木为巢室,用来躲避这些祸患,于是,百姓很喜欢他,让(他)在天下作王,称他为有巢氏。
2、原文:鲁人身善织屡,妻善织缟,而欲徙于越。或谓之曰:“子必穷矣。”鲁人曰:“何也?”曰:“屡为履之也,而截止越人跣行;缟为之冠也,而越人披发。以子之所长,游于不用之国,欲使无穷,其可得乎?” 韩非《韩非子 说林上》 译文: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,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绸,他想搬到越国去。
3、所以《老子》说:“上义表现出来,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。”义者,君臣上下之事,父子贵贱之差也,知交朋友之接也,亲疏内外之分也。臣事君宜,下怀上宜,子事父宜,贱敬贵宜,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,亲者内而疏者外宜。义者,谓其宜也,宜而为之。故曰: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。
【翻译】圣明的君主所用来控制他的臣下的工具,只是两个权柄而已。两个权柄,就是刑和德。什么叫刑和德呢?回答是:杀戮就叫做刑,奖赏就叫做德。做人臣的害怕刑罚而想从奖赏获利,因此君主独自使用刑罚和奖赏,那么群臣就畏惧君主的威势而趋向君主奖赏的利诱。
在这样的治理理念下,君主如日月照耀,臣子如星辰拱卫,国家安定,天下太平。道法自然,君臣之道各司其职,平衡和谐,这是《韩非子》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。
大君当以唯功而赏,而非任贤唯亲。一切无已量化的标准,将让臣下唯君主嗜好而行事。所谓: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;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;齐桓公妒外而好内,故竖刁自宫以治内;桓公好味,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;燕子哙好贤,故子之明不受国。
典故出自《韩非子-二柄第七》。原文:昔者韩昭候醉而寝,典冠者见君之寒也,故加衣于君之上,觉寝而说,问左右曰:谁加衣者?左右对曰:典冠。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。其罪典衣,以为失其事也;其罪典冠,以为越其职也。非不恶寒也,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。
英明君主控制臣下的两大权柄,刑与德。刑,即杀戮;德,即奖赏。臣子畏惧刑罚,追求奖赏。君主若独掌刑德,群臣便畏威逐利。然而,奸臣却滥用刑德,使君主失位。君主应主动行使刑德,而非任由臣下滥用。田常、子罕的故事揭示,君主失刑德,危及自身。
然而,奸臣却可能利用这种权力,对君主所厌恶的人进行惩罚,对所偏爱的人给予奖赏。如果君主将赏罚权力交给臣子,民众会转而畏惧臣子,疏远君主,这将导致君主失去权威。例如,田常通过控制爵禄和粮食物资,体现了齐简公失去庆赏权柄的情况,最终导致了他的被杀。
1、韩非子备内原文翻译如下:原文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,信人,则制于人。人臣之于其君,非有骨肉之亲也,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。故为人臣者,窥觇其君心也,无须臾之休,而人主怠傲处上,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。为人主而大信其子,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,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。
2、韩非子在《备内》第十七篇中强调,君主的弱点在于过度信任他人,这种信任往往会成为他人控制的工具。臣子对君主,并非出于骨肉亲情,而是因地位所迫而不得不侍奉。因此,臣子会时刻试图揣测君主心思,而君主若疏于警惕,傲慢自大,就可能导致被臣下劫持或谋害,如赵武灵王被李兑与公子成合谋饿死的悲剧。
3、原文出自于《韩非子·备内》,其内容主要是针对官史权势产生的基础而言。其大意为:假若权势发展起来,那么就能免除民众的徭役和赋税而权势就会更重;假如能免除民众的徭役和赋税而权势更重,那么地位高贵的当权者就更富裕。
4、爱则亲,不爱则疏。语出《韩非子·备内》【解析】这世上并不存在牢不可破、永恒不变的关系,夫妻更是如此。相爱时就亲近,不爱就疏远。不蔽人之美,不言人之恶。语出《韩非子·意林》【解析】不要遮盖别人的优点,也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。 这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