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《小猴子分苹果》:森林里的12个小猴子没有分到月亮,小猴子望着0个月亮发呆,0个月亮分给5个猴子,每个猴子能分到0个月亮。《森林里的故事,除法的初步认识》:故事中,12个苹果,每组1个月亮也没有,猴子数量是5只,问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。
2、还有:3X0=0;4X0=0;7X0=0任何一个数字乘以0也都等于0;你重新回到乘法原理,仔细想想,这是为什么呢?上会我们说到,因为0除以0会有很多结果,所以,数学家干脆规定:0不能作为除数。
3、关于零的使用法则和故事: 虽然零除以任何数都得零的说法是错误的,但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,这句话是正确的。 关于零的历史小故事:零是极为重要的数字,关于零这个数字概念在其他地区很早就出现了。公元前3000年,巴比伦人就已经懂得使用零来避免混淆。
4、不对。原因:0除以任何数都得零 ,这句话是错误的。 应该是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,都得0才对。 0是不能做除数的,包括0做被除数的时候,也不能用0做除数,因0÷0是无意义的式子,所以不对。
5、好些零王国的居民都在上铺休息,下铺却一律空着。 小毅奇怪地问:“为什么大家都睡上铺,把下铺全空着呢?” 王小零说:“这上铺床板,是一条分数线。我们只能在分数线上面休息,躺在分数下面就坏事了。你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?” 小毅想了想,才恍然大悟。
1、故事2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为小朋友,每人6个。故事24棵白菜平均分给4只小白兔,每只6颗。这个算式是24/4=6,是除法计算,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。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非零因数,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,叫做除法。
2、我们班有24名小朋友,每6个小朋友分成一组,问可以分几组?24÷6=4(组)可以分4组。
3、除以4=6页,平均每天6页。剩下36-24=12页。如果还是平均每天6页,还需要2天看完。
4、我又找了一个数1024,24除以4=6,找规律1024就是4的倍数我又用除法验证了一遍:1024除以4=256,所以1024就是4的倍数。我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母亲,母亲满意地点了点头。 这就是我的发现,同学们不妨也去试一试。
1、有一天,小熊回到家,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,立刻跑进厨房,冲熊妈妈喊到:“妈妈,明天同学们要到家来给我过生日,你能不能把家里的糖分一分,我想让他们回去的时候每人带一包糖。”熊妈妈连忙应道:“好啊,好啊,家里还有一大包糖,我一会就分。”小熊听到妈妈的话,就慢慢地镀进了书房,开始做家庭作业了。
2、“慢着!”这时,一只金丝猴跳到狐狸面前,指着他写的除法竖式说:“竖式中除数、被除数都划去一个0,表示把它们同时缩小了10倍,因而余数被缩小了10倍,这样,你要的那零头不是1只,而是10只。”“原来狐狸帮忙,没安好心呀!”其它的猴子一下子都明白了。
3、就在这时,一只聪明的金丝猴跳到狐狸面前,指着它写的竖式说:“竖式中除数、被除数都划去一个0,表示它们同时缩小了10倍,因而余数也被缩小了10倍,这样,你要的那零头不是1只,而是10只。”其它的猴子一听,恍然大悟:“原来狐狸帮忙,没安好心呀!”它们明白了狐狸的伎俩,不再相信它的谎言。
4、小松鼠高兴地说:“这 3 棵古树年龄分别是 123 岁、456岁、789岁.年龄可真大呀!要好好保护这些古树.” 数学童话故事四年级400至1000字 有一天,数学王国里的国王想要得到一种能使人们聪明的药水,便到处寻找勇士。麦斯看到了这则启事,便立即去应战。
5、生:列竖式。师: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?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。 师强调:从被除数的位除起,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,4个百除以4,商1个百,除到十位时,十位上是0,表示0个十,0个十除以4得0,商0个十,商0要写在十位上,0和4相乘得0,0减0得0,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,商2要写在个位上。
1、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,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,几天后,梨树全部施上肥,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。请问: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?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,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。
2、在一次数学课上,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:若一列火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,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十五分之一,那么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?学生们纷纷举手,有的直接用简单的分数除法算出:120 / 1/15=120*15=1800千米。
3、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,一天路过桃园,停下来休息。孙悟空、猪八戒见了水蜜桃口水直流。师傅说:“要吃桃子可以,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。”悟空、八戒连连点头说:“行啊,行啊。”师傅说:“有四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人,每人得到几个?请写下这个数字。
4、你好,我来为你解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行驶120km,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的十五分之一。这种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?120 / 1/15=120*15=1800 有一个牧场,养了30头牛,牛的数量比羊少九分之四。
在数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,除号“÷”的出现是一个有趣的故事。最初,这一符号并未被广泛使用,而是作为一种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数学界的需求促使人们寻找更为直观和简洁的方式来表示除法。1631年,一位名叫奥屈特的英国数学家提出了用“:”来表示除或比的概念,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。
除号的由来可以追溯至17世纪中叶的瑞士数学家J.H.雷恩。起源:除号现今称为雷恩记号,由瑞士数学家J.H.雷恩于1659年在其出版的代数书中首次引用作为除号。流行:至1668年,雷恩的这本书的英文翻译版面世,这一记号也随之流行开来,并沿用至今。
除号的来历 除号是数学中用于表示除法运算的符号。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算数运算的发展历程。下面将详细介绍除号的来历。除法的早期表示方法 在古代,除法运算通常用其他方式来表示,例如使用石头或木块进行堆叠,用以计算除法结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或符号来表示除法。
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,是瑞士数学家哈纳的功劳。哈纳在计算时,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,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。